六味地黃丸的前身是金匱腎氣丸,為東漢醫(yī)圣張仲景所收集,是一味經(jīng)典的補腎良藥。宋代兒科名醫(yī)錢乙運用金匱腎氣丸 一些兒科疾病,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了一些改良,去除原方中的炮附子、桂枝,并用熟地黃取代生地黃,六味地黃丸這一組方嚴謹、配伍得當、 確切的名方自此問世。六味地黃丸的處方組成為熟地黃、酒萸肉、牡丹皮、山藥、茯苓、澤瀉。功效:滋陰補腎。適用于肝腎陰虛證,以頭暈耳鳴、腰膝酸軟、口干咽燥、骨蒸潮熱、盜汗遺精、舌紅少苔、脈沉細弱為辯證用藥要點。咸味能入腎,因此以淡鹽水送服效果更佳。禁忌人群:1、腎陽虛者:面色偏白,四肢發(fā)涼、喜熱怕冷;2、痰熱者:體內(nèi)濕熱,常表現(xiàn)為痰多、較稀、舌苔白膩;3、脾胃功能不好者:脾胃虛弱,消化不良,溏泄者慎用。六味地黃丸中的山萸肉含有大量有機酸,能導致利福平的腎臟重吸收而引起腎中毒,因此服用利福平時禁服六味地黃丸。另外,用藥期間不宜服感冒藥,忌辛辣食物。地黃丸不只是六味地黃丸,還有很多種地黃丸。雖然都叫做地黃丸,但功效卻不同,使用前需仔細察看,以免誤用:1、知柏地黃丸:六味加知母、黃柏。滋陰降火,適用于陰虛火旺者。2、杞菊地黃丸:六味加枸杞子、菊花。滋補肝腎、養(yǎng)肝明目,適用于肝腎陰虛同時伴有的頭暈目眩、視力減退者。3、歸芍地黃丸:六味加當歸、白芍。滋陰養(yǎng)血、柔肝補腎,適用于肝腎兩虧、陰虛血少。4、桂附地黃丸:六味加肉桂、附子。溫補腎陽,適用于腎陽不足,腰膝痠冷,小便不利或反多,痰飲喘咳。5、明目地黃丸:六味加枸杞子、菊花、杞子、菊花、蒺藜、石決明。適用于肝腎陰虛,目澀畏光,視物模糊,迎風流淚。6、麥味地黃丸:六味加麥冬、五味子。滋腎養(yǎng)肺,用于肺腎陰虧,潮熱盜汗,咽干,眩暈耳鳴,腰膝痠軟。7、復方首烏地黃丸:由制何首烏、地黃 、女貞婦(酒制) 、墨旱蓮組成, 滋陰補腎,烏須黑發(fā),壯筋骨。用于腰膝酸軟,頭痛眩暈,須發(fā)早白。8、清熱地黃丸:由地黃、白芍、牡丹皮、側柏葉、荷葉、白茅根、梔子、大黃、水牛角組成。清肝肺熱,涼血 。用于肺胃積熱,肺經(jīng)火旺,引起咳嗽吐血、鼻孔衄血,咽干口渴,煩躁心跳,腸熱便,秘結。9、加減地黃丸:由熟地、山藥、山茱萸、丹皮、五味子、百藥煎組成。滋補肝腎,清熱止渴。適用于消渴盛于夜者。(本答案由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yī)院陳永康提供)
麻黃為麻黃科植物草麻黃、中麻黃或木賊麻黃的干燥草質莖,屬于發(fā)散風寒藥。麻黃主要含麻黃堿、偽麻黃堿、去甲基麻黃堿、去甲基偽麻黃堿、甲基麻黃堿、甲基偽麻黃堿等生物堿類成分以及鞣質、揮發(fā)油等化學成分,體外研究發(fā)現(xiàn)其具有發(fā)汗、 、平喘、解熱、鎮(zhèn)痛、 、抑菌、興奮中樞、利尿、興奮心臟和升高血壓等藥理活性。中醫(yī)認為麻黃性溫味辛、微苦,入肺、膀胱經(jīng)。麻黃具有辛溫發(fā)散的特性,能夠宣肺氣、開腠理、透毛竅、散風寒,發(fā)汗解表、發(fā)汗散寒作 用較強,是 風寒外束、腠理閉拒所致的惡寒發(fā)熱、頭痛身疼、鼻塞無汗、脈浮緊等外感風寒表實證的要藥;麻黃既可透發(fā)毛竅、宣散在表的風寒,又可開宣肺氣、制 嗽氣喘,又是風寒束表、肺氣失宣所致的胸悶喘咳的良藥;麻黃還可用治風邪外襲、肺失宣降所致的風水水腫,有外開腠理、發(fā)汗解表、下輸膀胱、利水消腫之效;此外,麻黃具有發(fā)汗散寒、宣通痹著,可用于外感風寒濕邪所致的關節(jié)痹痛。麻黃還能散寒破結通滯,可用于 營血虛寒、寒凝痰滯、痹阻于肌肉筋骨血脈之中的陰疽痰核等證。總的來說,麻黃具有發(fā)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腫的功效,可用于 風寒感冒、胸悶喘咳、風水浮腫等癥。蜜麻黃潤肺 ,多用于 表證已解、氣喘咳嗽等。麻黃是常用的發(fā)散風寒藥,由于其發(fā)汗宣肺力強,凡是表虛自汗、陰虛盜汗及肺腎兩虛咳喘者應慎用;另外麻黃具有興奮中樞神經(jīng)、收縮血管、升髙血壓的作用,因此運動員慎用,高血壓者慎用。麻黃中的麻黃堿具有強心、升血壓作用,不宜與強心藥、解熱鎮(zhèn)痛藥、氨茶堿等合用;用量過大或者長期使用,可能會引起耐受性,也會引發(fā)高血壓、心律不齊、失眠、頭痛等不良反應,應特別注意,對于心臟病、精神病患者以及孕婦,應避免使用麻黃;此外麻黃應避免與配伍應用。藥事網(wǎng)權威解讀,未經(jīng)授權不得轉載,抄襲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