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瓜片屬于綠茶,安吉瓜片外形挺直略扁,形如蘭蕙;色澤翠綠,白毫顯露;葉芽如金鑲碧鞘,內裹銀箭,十分可人;鮮爽,飲畢,唇齒留香,回味甘而生津;葉底嫩綠明亮,芽葉朵朵可辨。安吉瓜片還有一種異于其它綠茶之獨特韻味,既含有一絲清冷如“淡竹積雪”的奇異之香。
安吉瓜片屬于綠茶,安吉瓜片外形挺直略扁,形如蘭蕙;色澤翠綠,白毫顯露;葉芽如金鑲碧鞘,內裹銀箭,十分可人;鮮爽,飲畢,唇齒留香,回味甘而生津;葉底嫩綠明亮,芽葉朵朵可辨。安吉瓜片還有一種異于其它綠茶之獨特韻味,既含有一絲清冷如“淡竹積雪”的奇異之香。
五福瓜是六安瓜片,是綠茶特種茶類
毛尖茶外形條索細、圓、緊、直,色澤翠綠,白毫顯露,內質湯色嫩綠明亮,熟板栗香高長、鮮濃,滋味鮮爽,余味回甘,葉底嫩綠勻整。
采于清明谷雨之間,采摘初展的一芽兩葉為名茶,現采現制,均勻烘制,剔除劣葉,做到鮮、嫩、勻、凈。
六安瓜片的品質特點是,外形似瓜子形的單片,不帶芽梗,自然平展,葉緣微翹,色澤寶綠,富有白霜,清香高爽,滋味鮮醇回甘,湯色清澈透亮,葉底綠嫩明亮。六安瓜片分名片和瓜片1~4級,以名片為最優。六安瓜片茶不僅可消暑解渴,而且還有極強的助消化作用和治病功效,明代聞龍在《茶箋》中稱,六安茶入藥最有功效,因而被視為珍品。
六安瓜片的采制方法十分獨特:一是鮮葉必須長到"開面"才采摘;二是鮮葉要經過"扳片",除去芽頭和茶梗,掰開嫩片、老片;三是嫩片、老片分別殺青;四是烘焙分三次進行,火溫先低后高,特別是最后拉老火,爐火猛烈,火苗盈尺,抬籃走烘,一招一步節奏緊扣,實為茶葉烘焙技術中別具一格的"火功"。
六安瓜片每年春季采摘,成茶成瓜子形,因而得名,色翠綠,香清高,味甘鮮,耐沖泡。 片茶指全由葉片制成的不帶嫩芽和嫩莖的茶葉品種。 此茶不僅可以消暑解渴生津,而且還有極強的助消化作用和治病功效。六安瓜片的真正產地的安徽省的六安、金寨和霍山三縣,以金寨縣齊云山鮮花蝙蝠洞所產之茶質量最高,故又稱“齊云名片”。而之所以稱“六安瓜片”,主要是因為金寨和霍山兩縣舊時同屬六安州。 六安瓜片,又簡稱片茶,產于皖西大別山地區,其中以安徽省六安、金寨和霍山三縣所產的 。這種著名的綠茶片茶品種是十大名茶之一。
六安瓜片是綠茶,產于安徽省六安市大別山一帶,是采摘一芽二葉或三葉的鮮嫩芽葉,經過扳片、生鍋、熟鍋、毛火、小火、老火等工序制成,具有形似瓜子、自然平展、葉緣微翹、色澤寶綠、大小勻整、不含芽尖茶梗的特點。
六安瓜片具有形似瓜子、自然平展、葉緣微翹、色澤寶綠、大小勻整、不含芽尖茶梗的特點,沖泡后湯色清澈透亮、葉底綠嫩明亮、清香高爽、滋味鮮醇回甘,擁有獨特的鮮爽感。
1. 綠茶 主要花色——西湖龍井茶、碧羅春茶、黃山毛峰茶、廬山云霧、六安瓜片、蒙頂茶、太平猴魁茶、信陽毛尖茶、竹葉青、都勻毛尖、五山蓋米茶、普陀佛茶。
2. 紅茶 發酵程度——紅茶與綠茶恰恰相反,是一種全發酵茶(發酵程度大于80%)。紅茶的名字得自其湯色紅。 主要花色——祁門紅茶、滇紅、英德紅茶、正山小種紅茶等。
3. 黑茶 發酵程度——黑茶屬后發酵茶類。黑茶原來主要銷往邊區,像云南的普洱茶就是其中一種。普洱茶是在已經制好的曬青綠毛茶上澆上水,再經過發酵制成的。普洱茶具有降脂、減肥和降血壓的功效,在東南亞和日本很普及。
4.烏龍茶 發酵程度——烏龍茶也就是青茶,是一類介于紅綠茶之間的半發酵茶。烏龍茶在六大類茶中工藝最復雜費時,泡法也最講究,所以喝烏龍茶也被人稱為喝工夫茶。 主要花色——武夷巖茶、安溪鐵觀音、鳳凰單叢、凍頂烏龍茶等。
5.白茶 ——白茶則主要是通過萎凋、干燥制成的。白茶外形、香氣和滋味都是非常好的。 主要花色——白毫銀針、白牡丹 。
每一種茶葉都有其獨一無二的名片,而六安瓜片的身份,卻比其他綠茶都“復雜”。綠茶最重要的就是要鮮要嫩,因此在采摘時一般以茶芽或者一芽幾葉為主。六安瓜片卻不一樣,它只采葉片,這在茶葉里是絕無僅有的。六安瓜片也是茶葉中含水率 的茶,所以出茶率也很低,每四五斤能出一斤干茶,就很理想了。
六安瓜片是所有品種的茶葉中 沒有茶芽,沒有茶梗的茶葉,全部由單片葉制成。不要茶芽不僅能保持單片茶葉的外形,還能減少新鮮茶葉的青草氣。葉梗在制作的過程中已經木質化,剔除葉梗后,泡出來的茶湯口味濃而不苦,并且香氣也很濃郁。六安瓜片每逢谷雨前后十天之內采摘,采摘時取二、三葉,求“壯”不求“嫩”。很多人愛茶之人讀《紅樓夢》時,都很喜歡其中的品茶情節。比如“妙玉品茶”,故事中的人物一邊聊天,一邊煮茶,是多么令人向往啊。手捧一杯清香瓜片,看著杯中微微翹起的葉片,猶如穿著紗裙起舞的女子,令人心馳神往,回味無窮。六安瓜片究竟有著怎樣的魅力,能夠久負盛名?下面便為大家細細講來。
歷史發展唐朝是我國茶葉發展比較鼎盛的時期,陸羽的《茶經》中有這樣一道記載:“淮南:以光州上,義陽郡、舒州次,壽州下,蘄州、黃州又下。”這句話雖然短,但是信息量卻很大。這句話和六安茶有什么關系嗎?答案是有的。陸羽所說的壽州就是今天的六安。《茶經》中提到“壽州”下,是說六安的茶不好嗎?絕非如此。陸羽時期的茶葉都是以煎煮為主,但是綠茶是需要開水沖泡的。而且六安茶瓜片黃芽為主,作為綠茶,六安茶絕沒有那么差勁。
到了宋朝,《宋史志》記載:“壽州產茶,蓋以其時盛唐、霍山隸壽州、隸安豐軍也。”盛唐縣就是今天的六安,可見六安茶最早是唐代有文字記載流傳到宋。元朝的歷史太短了,和六安瓜片有關的記載更是少之又少。
六安瓜片成品茶明朝時期有關六安瓜片的史料就多了,科學家徐光啟在《農政全書》中說:“六安州之片茶,為茶之極品。”明朝的茶學家許次紆在茶學著作《茶疏》中也寫道:“天下名山,必產靈草。江南地暖,故獨宜茶。大江以北,則稱六安。”明代陳霆其的《雨山默談?卷九》記載:“六安茶為天下 。有司包貢之余,例饋權貴與朝士之故舊者。”明代大學者李東陽、簫顯、李士實三名士玉堂聯句《詠六安茶》:“七碗清風自里邊,每隨佳興入詩壇。纖芽出土春雷動,活火當爐夜雪殘。陸羽舊經遺上品,高陽醉客避清歡。何時一酌中霖水?重試君漠小風團!”也為后世所稱道。明朝關于六安瓜片的記載還有很多,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可見六安瓜片在明朝有了飛躍發展。
到了清朝,六安瓜片進入了鼎盛時期。六安瓜片生于六安茶,是清朝名茶中的佼佼者。根據六安史的記載以及一些詩文描寫,六安瓜片是從“齊山云霧”演變而來,齊山云霧也是六安茶的一種,當地人盛傳“齊山云霧,東起蟒蛇洞、西至蝙蝠洞、南達金盆照月、北連水晶庵”。據說當年慈禧太后生下了同治皇帝,才有資格每月享受十四兩六安瓜片茶的待遇。可見六安瓜片在當時的尊貴地位。
六安升級為貢茶,開始于明朝嘉靖年間,當時武夷茶罷貢,六安茶成了皇室新寵。到了清朝咸豐年間,六安茶才漸漸退出貢茶舞臺。六安瓜片是歷史上十余種貢茶中,進貢時間最長的,在《紅樓夢》中,也有六安瓜片的身影。
制茶工藝六安瓜片茶樹茶樹品種
獨山小葉種、齊頭山中葉種和選育的無性系茶樹良種。
采摘標準
扳片(傳統):茶樹新稍生長到一芽三葉時,采摘新稍后扳取葉片并按老嫩程度分級攤放。
采片:茶樹新稍生長到一芽三葉初展到一芽三葉時,直接從茶樹上采取大小和嫩度一致的單片鮮葉。
一、手工炒制技藝:
攤涼、炒片(生鍋、熟鍋)、烘培(毛火、揀剔、小火、攤放、老火)整理。
現在將主要工藝流程給大家詳述一下:
炒片
炒片是形成瓜片特殊品質的關鍵,分生鍋、熟鍋兩個過程。用于炒制瓜片的炒茶鍋口徑約70 cm,呈30傾斜,兩鍋相鄰,一生一熟。鍋溫掌握是關鍵,生鍋以180~200℃,熟鍋以160~180℃為宜,炒嫩片稍高,炒老片略低。每次投葉量:嫩片25~50g,中等50~100g,老片不超過250g。
鮮葉下鍋后,手執竹帚壓在茶葉上面,使葉片貼鍋旋轉翻炒,動作迅速輕巧,使其受熱均勻,又不會將葉片壓扁或擠成條狀炒1~2min。葉片萎縮柔軟,葉色轉暗時,為生鍋翻炒適度,立即用竹帚將葉片掃人熟鍋熟鍋主要是整形。采用邊炒邊拍的動作,使葉片成片狀。總歷時約3min。在技術的掌握上,嫩葉要提炒輕翻,帚把放松,以保色保形;炒老葉則帚把要帶緊、用力,輕拍成片。炒至葉子基本定型,出鍋,嫩葉出鍋要潤,含水量約在30%;老葉出要“翹”(葉尖發硬),含水量約在40%。
烘焙
六安瓜片的烘焙分毛火 拉小火、拉老火三次進行。進焙用大型烘籠,直徑120 cm、烘頂高75~80 cm。1、毛火溫度掌握 100 ℃左右,攤葉量嫩葉不超過1.5kg,老葉可稍多,每隔2~3min翻拌一次。先長后短,翻時將籠抬開,避免茶末落到火上產生煙氣。毛火葉含水量到達嫩片10%~20%,老片 9%~10%就可結束烘培。
然后揀去、漂葉、紅筋、糊片、雜質,將嫩片、老片混勻。2、拉小火目的是蒸發多余水分和發展香氣。最遲在毛火后一天進行,每籠攤毛火葉2.5~3kg。拉小火需要一種特制的“火攤子”,是用磚塊圍著燃燒的段栗炭做成,直徑80一90cm,高約20cm。拉小火采用有明火的“火攤子”。
倆人抬籠在“火攤子”上烘 3~4s就移開,另換一籠上烘,每個火攤子可烘2~3籠。輪流交替進行,每籠走烘40~50次,烘到含水量10%以下(多干)下烘。攤涼裝簍,一兩天后拉老火。3、拉老火這是最后一次烘焙,對形成特殊的色、香、味影響極大。火溫比小火要高而均勻,“火攤子”較大,火苗更高,每籠攤小火葉3~4kg。由兩人抬烘籠在炭火上烘焙2~3s,即抬下翻茶,依此抬上抬下,邊烘邊翻。為充分利用炭火,可2~3只烘籠輪流上烘。兩人抬籠走烘50~60次,多達70次,熱浪滾滾,人流不息,實為我國茶葉烘焙技術中別具一格的“火功”。拉老火的原則是嫩片少,老片多,晴天少,雨天多,根據具體情況,靈活掌握。以烘至表面上霜、葉片雙手捏成粉末,即可下烘。趁熱裝入鍍鋅鐵皮桶內,裝滿振實,焊錫密封。
拉老火對瓜片香味影響很大,過度則失去清香,湯色發黃,味欠鮮爽;不足則清香不透,滋味欠醇。正是在拉老火的高溫作用下,六安瓜片的滋味和香氣才會如此突出。高溫有利兒茶素發生異構化作用,兒茶素氧化產物與某些氨基酸中的巰基結合,使綠茶中多酚類含量適當降低,使綠茶滋味變得醇和。手工瓜片成品2008年,六安瓜片制作技藝正式列入 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對六安瓜片茶文化的保護和推廣更進一步。
二、機器:
攤涼、殺青、揉捻、理條做形、初烘、揀剔、攤放、老火、整理。
品質特點從茶葉的外形上來看,六安瓜片葉片平整,形狀像瓜子,每一片茶葉都沒有芽和梗。葉片顏色翠綠有光澤,微微向上重疊。
從葉底上看,六安瓜片葉底嫩黃均勻,葉邊背卷,葉質均勻整齊,直挺順滑。
在湯色和滋味方面,采摘的時間不同,品起來的滋味也不一樣。谷雨前采摘的茶葉,色澤較淡,不均勻,味道較清香;而谷雨后采摘的茶葉,色澤比較深,葉片也很均勻。中期茶有板栗香,后期茶則有高火香。茶湯有些微苦,而且六安瓜片的等級越高,越不耐沖泡。
鑒別標準六安瓜片根據品質特征一共分為六個等級:精品、特一、特二、一級、二級、三級。
正宗的六安瓜片茶湯碧綠澄澈,回甘微甜,葉底厚實明亮。假的六安瓜片茶 湯味道澀苦,顏色泛黃。
品茗指南中投法為了能更加直觀地欣賞綠茶在水中曼妙的姿態,推薦使用200ml的玻璃杯。另外,準備熱水壺,選取山泉水或礦泉水,3克茶葉7分滿(茶水比1:50),如果是150ml杯子,則為2克茶。
六安瓜片葉片較成熟,所以用中投法,水溫高一些有利于茶香的激發。首先,向杯中注入1/3開水,投入3g茶葉,再直接注入80℃-90℃開水至七分滿,待茶葉 舒展后即可飲用。
第二泡開始,在茶湯剩1/3時就可加水,水溫可以到100℃。六安瓜片還十分耐沖泡,其中以二道茶香味 ,濃郁清香。
人體益處六安瓜片茶不僅能消暑解渴,而且還可以助消化,明代聞龍在《茶箋》中寫道,六安茶入藥最有功效,因此被視為茶中珍品。
六安瓜片還有非常多的保健作用,它是所有綠茶當中營養價值最高的茶葉,積蓄的養分多,可起到美白養顏,延緩衰老,提高機體免疫力的作用。
六安瓜片中含有的茶多酚和氟,可提神醒腦,消除疲勞,減小輻射,減少臟器損傷,防止齲齒和牙周炎。
聲名顯赫1982年、1986年分別被商業部評為全國名茶,其后1995年獲“安徽省優質農產品”獎和“國際茶文化、茶產品推薦獎”。
1999年經茶葉質檢中心測評為國際茶葉界質量最高等級“國際先進水平”、并于同年獲“99國際農業博覽會金獎”,同時被評為 “ 產品”。
2008年,六安瓜片已經獲得 質檢總局“地理標志產品認證”。并被列入 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
2010年,六安瓜片走進上海世博會,成為世博會十大名茶之一。
2014年5月8日,由六安市主辦的第十四屆六安瓜片茶文化節暨2014六安名優茶推介會,在南京市茶葉協會、六安市在外人才協會南京分會等的共同努力下在南京國際展覽中心成功舉辦。
2019年11月15日,六安瓜片入選農業品牌目錄。2019年12月23日,入選“農產品百強標志性品牌”。
2020年2月26日,安徽省六安市六安瓜片特色農產品優勢區被認定為第三批特色農產品優勢區。2020年7月20日,六安瓜片入選中歐地理標志首批保護清單。
2021年12月22日,入選2021年第三批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
以上就是關于六安瓜片的介紹,不知道你對六安瓜片還了解什么,歡迎留言分享~
關注我學習更多茶葉知識,隨時向我提問~1.信陽毛尖
上榜理由: 河南省信陽市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中心,信陽毛尖,知名名茶,著名綠茶,河南省著名商標,以味濃、湯綠的獨特風格著稱于世,享有淮南 茶之美譽。
2.黃山毛峰
上榜理由: 黃山毛峰茶業集團有限公司,知名名茶,屬于綠茶,產于安徽省黃山,著名的歷史名茶,由清代光緒年間謝裕泰茶莊所創制,招待外賓用茶和禮品茶,以其獨特的色、香、味、形、譽為茶中精品。
3.六安瓜片
上榜理由: 六安瓜片茶,知名名茶,產于皖西大別山,又稱片茶,綠茶特種茶類,單片嫩葉炒制,不帶芽梗,形似瓜子,色澤寶綠, 歷史名茶,安徽省六安瓜片茶業股份有限公司的“徽六”牌六安瓜片茶最為消費者喜愛。
4.安溪鐵觀音
上榜理由: 安溪鐵觀音,知名名茶,烏龍茶類的代表,發明于1725-1735年間,介于綠茶和紅茶之間,屬于半發酵茶類,以其獨特的韻味和超群的品質備受青睞。
5.洞庭碧螺春
上榜理由: 蘇州市吳中區洞庭(山)碧螺春茶業協會,洞庭碧螺春,知名名茶,江蘇 ,產于江蘇省蘇州市太湖洞庭山,具有特殊的花朵香味,早在隋唐時期即負盛名,列為貢品。
6.都勻毛尖
上榜理由: 貴州都勻毛尖茶集團有限公司,又稱“魚鉤茶”,中華老字號,歷史名茶,以三綠透黃色為特色,集生產、加工、銷售于一體的茶葉產業化集團公司。
7.祁門紅茶
上榜理由: 祁門縣祁門紅茶協會,祁門紅茶,知名名茶,始制于清代光緒年間1875年,歷史名茶,著名紅茶精品,工夫紅茶中的珍品,外形條索緊細,苗秀顯毫,世界著名高香名茶。
8.君山銀針
上榜理由: 名茶之一。產于湖南岳陽洞庭湖中的君山,形細如針,故名君山銀針。屬于黃茶。其成品茶芽頭茁壯,長短大小均勻,茶芽內面呈金黃色,外層白毫顯露完整,而且包裹堅實,茶芽外形很象一根根銀針,雅稱“金鑲玉”。
9.武夷巖茶
上榜理由: 武夷山市巖茶總公司,武夷巖茶,名茶,烏龍茶中之極品,以大紅袍、白雞冠、鐵羅漢、水金龜等著名,素有“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之贊譽,泡后葉底“綠葉紅鑲邊”,細品有獨特巖韻。
10.西湖龍井
上榜理由: 產于杭州,具有1200多年歷史,名茶之冠,以色綠/香郁/味甘/形美四絕著稱,有"院外風荷西子笑,明前龍井女兒紅"美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