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制作過程:
綠茶:制作時不經過任何發酵過程、采摘后直接殺菁、揉捻、干燥而成的茶.滋味清新鮮醇,清爽宜人.因工法不同,又可分為以鍋炒而成的炒菁綠茶,比方龍井、碧螺春,以及以高溫蒸汽蒸煮的蒸菁綠茶,比方日本的煎茶、玉露,前者香氣濃、后者有新鮮新綠感.
黃茶:制作近似綠茶,但過程中經過悶黃,使茶葉與茶湯的顏色呈黃的微發酵的茶,發酵度約10~20%,滋味清香甘甜,如君山銀針、蒙頂黃牙等都是知名的茶款.
白茶:把葉片采摘下來后只經過輕微的、約10~30%程度的發酵、不經過任何炒菁或揉捻動作,便直接曬干或烘干的輕發酵茶.帶有細致的茸毛,滋味清淡爽滑,非常獨特.特產于福建一帶,如白毫銀針、壽眉牡丹等都是知名的茶款.
青茶:又稱烏龍茶.發酵度約為20~60%,是介于綠茶與紅茶之間的半發酵茶類.滋味變化多端,兼容綠茶的清綠新爽與紅茶的醇厚甘美,常帶有如花香、果香、谷香等多元豐富的香氣,是最知名的茶類.知名茶款除烏龍外還有包種、鐵觀音、水仙、武夷茶.
紅茶:發酵度達80~90%的全發酵茶.制作過程不經殺菁,而是直接萎凋、揉切,然后進行完整發酵,使茶葉中所含的茶多酚氧化成為茶紅素,因而形成紅茶所特有暗紅色茶葉、紅色茶湯.(然必須注意的是,在英文中,紅茶并不稱「紅」茶,而稱black tea)
黑茶:屬后發酵茶.制造上是在殺菁、揉捻、曬干后,再經過堆積存放的過程(稱為「渥堆」),使之產生再次發酵,故而茶葉與茶湯顏色更深、滋味也更濃郁厚實.如普洱茶、湖南黑茶等都是著名茶款.
紅茶的制作
認識了茶的分類,我們可以進一步,探究紅茶的制作過程:
茶是以從茶樹上與采摘下來的嫩葉與芽所制成.一般而言,高品質的紅茶通常采摘一芽二葉到三葉,且葉片的老嫩程度需一致.
萎凋:將采摘下來的葉子,在室內均勻攤放開來靜置一段時間,使茶葉的水分緩慢揮發減少,變為柔軟而容易揉捻,同時茶葉也會在也在水分散失的過程中逐步產生化學變化.
揉捻與切碎:將萎凋后的的茶葉以手工或機器加以揉搓揉制,一方面破壞茶葉的組織,使內含的茶汁與茶的內質和芳香釋出于茶葉的表層,以能在未來沖泡時可以迅速溶解出來;一方面使茶葉緊卷成型,以利包裝與保存.而茶葉揉捻的與輕重的不同,也會形成風味上的不同差異.
如果是切碎型的紅茶(現在可見的、除的功夫紅茶、小種紅茶外,大部分紅茶均屬之),則在此過程中以機器同時進行切碎的動作.
發酵:將揉切好的茶葉鋪開來,在濕潤的空氣中攤放約數個小時進行發酵,使茶葉在空氣中氧化,紅茶的色澤與香氣在此步驟完整形成.
干燥:將發酵完成的茶葉高溫烘干,以停止發酵作用并去除水分.之后便可以進行篩選、拼配、包裝上市了.
家中閑置的殘茶千萬別丟掉,在生活中,它也可以發揮自己的作用。不僅可以保潔,還可以防潮,更可以制作成茶葉枕頭。比如說,用殘茶葉擦洗木、竹桌椅,可使之更為光潔。還有,把殘茶葉曬干,鋪撒在潮濕處,能夠去潮。與此同時,將殘茶葉曬干后,還可裝入枕套充當枕芯,非常柔軟。
(1)過濾法、重結晶法、蒸發結晶法、萃取分液法、紙上層析法、蒸餾法等
(2)燒杯、玻棒、漏斗
(3)與有機酸反應,生成沉淀,使容易提取;CD
(4)分液漏斗;分離回收氯仿
(5)2.8%
我想了半個小時,一開始是懵的,不喝的茶葉為什么要用布包起來,剛開始的以為一些傳統,用布袋裝茶,現在去杭州的一些茶農家里看茶還有用白布袋裝茶的。后來叮咚靈機一動,原來是神茶,傳說中可以長生不老,百病全消,喝聞一下增壽三千六百年,喝一口能跳出五行中不再三界內的普洱,一個被長期忽悠的產物,才會想出用布包起來長期保存越陳越好的奇妙設想。在和杭州的茶農交道多了,就明白了一回事,用布袋裝茶只是一個擺設,就是為了突出農家傳統特點,另外還有一個不好意思說的原因,茶葉是干的,鐵桶是涼的,布袋是透氣透水的,這樣放在布袋里面的干茶能微量的吸收一點水蒸氣,茶葉在受潮的情況下能散發出香味,尤其是高火加工的茶葉,而且這還是標準的豆花香。但是缺點是不適合長久保存,所以茶農在布袋中不會放很多,就幾斤茶葉,輪流銷售。現在居然有人用布袋裝茶,長期保存,這也只有普洱忽悠神茶理論才能發明出來的絕招,在此請尊重物理生活常識,布袋不能防水,茶葉受潮會變軟發霉變質。
有相似疑問未得到解答,
我來分享一下農村人手工制茶的方法,在農村,特別是地處山區的農村,人們喝的茶葉基本上都是自已制作的。春天到了,茶葉樹經過幾場春雨的滋潤后,隨著氣溫的一天天升高,老葉的腋下也抽生出了嫩綠的茶芽,在茶芽長到一葉一芯或兩葉一芯時,人們便開始采摘頭茬春茶,這時剛好是二十四節氣的清明或谷雨,所以這時采摘的茶葉又叫清前茶或谷雨茶。茶葉采回來后,先要晾涼散熱以免漚紅變色,然后放入炒茶鍋內殺青,殺青后趁熱用手搓揉出茶葉中的澀味和水份,然后再次入鍋文火翻炒,再次出鍋搓揉,就這樣反復兩三次后,直到茶葉條索均勻,烤干后綠中含有白毫,這手工綠茶就算制作好了,這種方法制作的茶葉,不但茶色碧綠清淡,而且茶水無澀回甘耐泡,是一種人們世傳相傳的技藝,品質比機質茶也上了幾個檔次。
您好,很高興回答您這個問題。茶葉發酵有分幾種發酵法,輕發酵、半發酵、全發酵、后發酵。我們來看看發酵的過程。1.選地選什么樣的場地,對發酵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新的發酵房不能馬上拿來發酵用,需要進行養地,主要目的是為了除去新地面的異味,保證發酵茶的品質。養地的過程是這樣的:把熟茶的碎茶、茶末等,鋪在地面上,大約1cm高,然后澆透水。接下來每隔2-3天灑一次水,保持表面濕潤。直到水泥地面變黑,茶末沒有茶味為止。地養好后,用水沖洗干凈地面,等地面干透就可以試發酵了。直接在水泥地板上,或者是在用水泥瓷磚砌出的發酵池里發酵是目前大多數傳統茶廠的發酵場地。現在也有些新興企業出于更加衛生的考慮,采取離地發酵的,一般是在離地幾公分處鋪上一塊有無數小孔的夾層不銹鋼板,把茶堆在鋼板上進行發酵。2.堆茶通常把曬青毛茶堆成50-70厘米高,進行發酵準備。至于是50Cm還是70cm,就跟茶葉的等級有關系了。一般,越是粗老的茶,堆高也就越高。從外形看,堆子上面是平坦的,邊緣呈梯形。3.灑水水質的好壞對發酵茶品質影響很大。一般勐海地區的茶廠都抽取地下水來發酵。一般是每100公斤毛茶需要加30~50kg水。這么大的一個范圍,到底是30kg還是40kg,還是50kg,就取決于經驗了。所謂看茶做茶,一般嫩茶灑水要少一些,粗老的茶菁灑水較多。灑水均勻以后就蓋上發酵布開始發酵了。4.翻堆茶灑水堆高后用發酵布蓋住,讓溫度上升。堆溫一般在50~65℃之間,大約兩周的時候翻 次堆。每次翻堆后,堆高逐步降低,從60cm逐漸往下降。通過堆子上插的溫度計來檢測堆溫,以控制溫度不要超過65℃。接下來差不多每周進行一次翻堆,如果溫度高的話就要翻得更勤。每次翻堆的過程中還需要解塊,為平衡茶堆的溫度、濕度,增加透氣性,解散“結團”茶條。如果溫度過高,翻堆不及時,就容易引起“燒堆”,致使茶堆碳化而報廢。5.開溝幾次翻堆后,堆高繼續下降,通常不超過40cm。一周后,即發酵周期的第35天左右,堆子溫度降為35℃左右,就可開溝,讓茶冷卻并干燥。每隔3-5天開一次溝,交叉開溝,如此循環往復至茶葉含水量低于14%,普洱茶的干燥切忌烘干、炒干和曬干,否則將會影響到普洱茶的品質。6.養茶堆置一周左右,這個過程叫做養茶。大約45天左右,得到了渥堆后的毛茶,一個渥堆發酵流程完成。當然,這個周期的時間是可以變化的。因為溫度是變化的,堆子高度也會變化的。所以根據原料、氣溫等各種環節來調節。
有相似疑問未得到解答,